行业技术
扶苏和蒙恬如果反抗?扶苏蒙恬不死什么结果
蒙恬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
秦朝的历史,说起来多少会让人感觉到悲愤。原本秦始皇创立下来的功业,使秦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,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,最终却被一道篡改过的诏书,断送了秦国数百年数代人的努力。赵高与李斯联手,先是害死了原本的继承人扶苏,之后又想方设法让蒙恬自杀,但是一定有很多人不明白,蒙恬当时手握重兵,执掌三十万大军,明明有能力,为什么没有选择奋起反抗,或许结局会不一定呢?
先来看看扶苏的死。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,但并不是嫡长子,因为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,只有扶苏的母亲成为皇后,扶苏才是嫡长子的身份。但是,即便如此,扶苏也是秦始皇所有的孩子中间,最有资格继承大业的一个,首先自然就是他的身份。其次是他的名字,“扶苏”是古人用来形容树木繁茂样子的时候会用到的词语,出自《诗经》,秦始皇亲自为他取名,足以见得他对于这个长子的喜爱,从古至今为人父母者,都会从孩子的名字上面表达自己的寓意,秦始皇也不例外,他自然是对扶苏寄予了深切的期望。
至于扶苏为什么政治理念会与秦始皇不同,要知道,扶苏是秦始皇喜爱的儿子,就算有人认为不是,那至少是在他反对秦始皇之后才会产生厌恶吧?既然如此,扶苏的学习自然是得秦始皇亲自过问,老师也得是秦始皇找来的,既然如此,扶苏学习儒家学说,秦始皇难道会不知道吗?而且,秦朝最为推崇的可是法家学说,秦始皇为什么会这么做?可以知道的是,秦朝一开始,也并没有对法家之外所有学说赶尽杀绝,只是越到后来,儒家学子的某些言论威胁到了帝王的统治,这种情况下,想来就算是刘邦刘彻李世民,也不会容忍的吧?
而且,秦始皇临死之前,尽管说偏爱小儿子胡亥,但是事关国家大事,他自然是分得清楚轻重的,哪个儿子最有能力,他心里都明白,最终还不是选择了扶苏。只可惜,当时他的身边还站着一个对大权觊觎已久的赵高,这样好的机会,他岂能轻易放过。于是,一道假的诏书就被送到了扶苏面前。只可惜扶苏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,他或许根本没有想明白,自己顶撞了秦始皇,他把自己派出来守长城到底是什么意思。扶苏受儒家学说影响,过于仁慈,没有统治者应有的足够的刚毅果敢,跟随蒙恬一起,却能够把这些缺失的都补回来。
再加上蒙恬身为大将军,手握重兵,自己对他十分信任,万一出现什么变故,蒙恬忠于自己也就相当于忠于扶苏,自己不在,那么扶苏就是他的主君,相信他能够为扶苏夺回他应有的一切。不得不说,秦始皇尽管明面上贬斥扶苏,实际上却是对他最好的保护。
只不过,扶苏收到赐死的诏书的时候,秦始皇已死的消息还被隐瞒着,也就是说,他根本想不到,这其实是一道假的诏书。扶苏仁慈,秦始皇首先是他的君主,然后才是父亲,对于这样的命令,他没有办法不遵从,于是选择了自杀。而蒙恬,虽然极力劝阻,可是也还是没能拦得住。扶苏死后,蒙恬也就被赵高控制起来,但是,当时蒙恬手中仍旧是有兵权的,他还是可以起兵,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呢?
前文说过,蒙恬效忠秦始皇,也就相当于效忠扶苏,既然扶苏已经死了,他这样起兵,就真正的是造反了,不论将来皇位是谁的,他都逃不过一个死字,那么,自己的死与不死,又有什么分别呢?
扶苏临死前曾经说,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,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自然是愚蠢的,可是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扶苏,哪里会有别的想法,所以他的死,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。而蒙恬,扶苏都这样说了,他身为臣子,既然效忠,那么君主的命令他怎么能不听?更何况自己手握重兵,即便没有这些事情,招来怀疑也算是情理之中。
最后,就是三十万大军是不能轻易调动的,他抵御匈奴,这些军队如果有变动,秦国北方边境也就不保,万一匈奴趁乱起兵,自己首尾都顾不得,岂不就成了大秦的罪人。所以说,蒙恬是根本没有办法起兵的,他只有死亡这一条路
扶苏为什么那么听话?嫪毐为什么要杀扶苏
始皇帝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至尊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;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,却匈奴七百余里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,士不敢弯弓而报怨。其个人威望已至巅峰,无人敢忤逆,说一不二,整个帝国成为了他的一言堂。“天下唯你敢仗义执言”
网络配图
在巨大的成功面前,始皇帝似乎忽略了,大秦内部的矛盾。在秦朝四海升平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。
因为武力征服时间尚短,六国遗族无时无刻不想着复辟,六国百姓对秦的归属感也不强,初创的郡县制也不足以控制地方,地方大族对地方的控制力远在地方官员之上。
这一切的危机只是在秦始皇无与伦比的威望之下暂时偃旗息鼓,一旦秦始皇驾崩,继任者没有秦始皇的威望,该怎么控制局面,大秦的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。
这一切的一切难道没人发现吗?当然不是,那些高居庙堂的公卿哪有一个是省油的灯,但他们不敢说,没人敢挑战始皇帝的威严。
终于有一天一群“怀才不遇”的儒生方士在醉酒后开始大放厥词批评秦始皇,秦始皇能忍?开玩笑,这些可怜的家伙通通被当化肥使用了。
秦始皇借此机会开始焚书,抓捕儒生,其实就是为了垄断文化,控制舆论。
公子扶苏在朝堂上,仗义执言,陈述利弊,希望以儒治国。是的,大秦真的该休养生息了,大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,他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,无往不利,一统天下,南击百越,北逐匈奴,修驰道,建长城,这个国家透支了太多潜力,几乎要崩溃了。秦始皇审视着下方慷慨陈词的扶苏,他是开国之君凭借强大的武力一统天下,他十分迷信武力,也讲究实用,对满口仁义道德的儒家不屑一顾,他觉得有必要让扶苏看看,纠纠老秦的根基是什么了,一纸诏书,扶苏前往上郡监军。
网络配图
之后发生的事情令人扼腕,秦始皇至死未立太子,导致宦官弄权,奸臣当道,扶苏自裁,忠臣被杀,无人能敌的秦王朝终于不堪重负,土崩瓦解,没有千世万世,二世而亡。
看到始皇帝的诏书,扶苏为何匆忙自杀,而赵高除掉扶苏居然没有留下后手,只用这一个手段,难道他就这么肯定扶苏会上当?身为秦始皇近臣的赵国肯定知道些始皇与扶苏之间不为人知的矛盾。
要知道中华民族,包括儒家思想,从来没有“君叫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的奇葩理论和逻辑。
有的只有孟子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。
“君叫臣死,臣不得不死”应该是在清朝的时候才杜撰出的骗人伎俩。
纵观秦国历史,外戚势力在秦国政坛上一直比较活跃,(宣太后,华阳夫人等)但在秦始皇时期这些外戚势力就销声匿迹了,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,尤其是秦始皇没有皇后,更没立太子。
有人说扶苏的母亲是皇后,是郑国人,那个,我查了一下,有点搞笑,因为郑国在公元前375年就被灭了,到嬴政加冠那年都过去近140年了,这就像是现在有人称自己是清朝人一样。
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奇货可居,异人(秦始皇老爹)和嬴政能够当国君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华阳夫人的帮助,华阳夫人是楚国公主,秦楚多年联姻,楚国外戚势力极强,异人在位几年就没了,嬴政要坐稳王位肯定是得与楚国外戚联姻。
扶苏是长子,显而易见,他的母亲就是楚国人,秦始皇的始皇后就是楚国人。
在秦始皇尚未亲政时期曾长期依赖过楚国外戚势力,昌平君就是最好的例子,他平定在嫪毐之乱,担任过秦国丞相,后来秦灭5国之后,出兵攻楚。
身为楚国人的昌平君极力反对,就被流放了。后来回到楚国,成为了最后一代楚王。
楚国外戚势力在秦国被连根拔起,扶苏肯定也受到了牵连,所以被罚到上郡监军,扶苏就绝望了,(这相当于政治流放)从来没有太子在边塞监军的例子,而自己与父皇政见不和难免遭到嫌弃被一脚踢开。儒与法天生就是两种对立的学说。所以扶苏并不受那些被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朝臣和他爹的喜欢,再加上身世的原因他匆匆自杀也就不难解释了。赵高又是最了解始皇帝的人,他派去的使者带往上郡的命令是以活着的皇帝口吻发出的,冷酷、决绝。难怪扶苏连质疑都没有就准备执行。蒙恬提出了质疑,但扶苏没有听。他认为这就是他父亲的命令,他来上郡监军多年,咸阳一点勉励之辞都没有,这结局也许在当年楚国外戚覆灭之时就该有,他的父亲终于下定决心了。
网络配图
他回答蒙恬:父亲命我去死,有什么好请示的。这句话,充斥着绝望和不为人知的天家心酸,“权利真的那么重要吗,为了在权利哪怕父子刀兵相向,夫妻反目成仇,也在所不惜。”
最后,扶苏看了一眼咸阳,拔剑自刎,也许他认为这是一种解脱,也许他深深的误会了他的父亲。
这个人灭六国却未杀尽六国遗族,杀皇后(可能)也终生再未立后,执政以来未杀过一个功臣,派他去监军是为了让他躲避朝臣诘难,顺便历练自身,可是这一切他从未说出口,这如山的父爱压死了自己疼爱的儿子。
所谓苛政,法家的制度就是如此,秦国沿用多年,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。
无独有偶,在一百多年后,强大的汉朝,有一个叫刘据的年轻太子,他一样以仁义著称,他的父皇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,这个伟大的帝王,北击匈奴,从此漠南无王庭,南征百越,将越南纳入中国领土,东征朝鲜,西取西域,使汉家声威名扬天下。
也许强人都有通病,武帝和始皇一样的刚愎自用,独断专行,穷兵黩武,透支了国家的潜力。
他们的儿子一样的仗义执言,结局同样以悲剧收场,储君上书直言朝政与皇帝不和,这在之后的历史中是没有的,也许是下场都太惨,后人引以为戒。
再也没有沟通与辩论,有的只是,文过饰非的父慈子孝,以及后世的父子纲常。
扶苏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,而是民族的通病,父爱如山,可这如山的父爱孩子真的能承受吗?
假如多一些沟通就会少很多悲剧,也没有那么多遗憾,和一怒之下的离家出走。
我们这个民族沉默了太久,在这个快餐时代,生活节奏快的惊人,周围的一切瞬息万变,人们最擅长的恰恰就是遗忘。
有些事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弥补的机会。